首页 > 我的个人故事 >

我的个人故事

我叫李嘉良,小学和初中就读于北京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。在2022年小升初学校宣讲时,得知学校成立了一个面向全国招生的“马术藤飞班”,这个班级不仅要求学习成绩优异,还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,尤其看重坚韧的精神和对动物的热爱。尽管当时我对马术一无所知,仅在旅游时上过马背,但被这些宣传内容深深吸引,小升初的三个志愿全部填报了“海淀外国语马术藤飞班”,并且不接受调剂。

最终,我如愿被录取,成为海淀外国语学校国际部首届马术藤飞班的十五名学生之一。我的同学分别来自河北、陕西、天津、北京以及加拿大,大家因马术结缘,我和马术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。

学校的马场位于西四环的一个园区内,距离学校近十公里车程。我们每天上午上课,用半天时间学习同届学生一天的课程,不仅要完成国内课程,还要学习美国教材,下午进行骑乘训练。课业压力与骑乘训练的双重挑战接踵而至。

十五名同学中,只有我和另外两位同学是马术零基础。每天在教练的指导下,我们从最基础的牵绳上马开始,逐步学习起坐、平地骑乘等基本动作。起初,我对教练说的“随着马的浪走”感到困惑,心想这又不是游泳,浪在哪里?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从最初上马时的恐惧和好奇逐渐转变为对马术的热爱,每天都盼着老师接我们去马场训练。

849ebf6b-b101-4a55-addb-b0bc6803eccd.jpg

在马场的日子,落马、被马踢成为家常便饭,但日复一日的坚持后,我不仅学会了骑乘,还学会了打理马房、给马洗澡、清理马粪、喂马、装卸马鞍等。学校马场是室内的,夏天酷热难耐,我们穿着厚重的马具、安全马甲和头盔,每次训练结束后全身都被汗水浸透,头发像水洗过一样,散发着酸臭味。为了赶回寝室洗澡并按时上晚自习,我有时甚至放弃吃晚饭,直接回到教室学习。

零基础的我,起初特别羡慕教练和同学们在马术课后谈论“约场八十”之类的专业术语。学了半年,我仍然停留在基础课程,连30厘米的高度都跳不了,每天打圈、脱蹬、起坐、慢跑,枯燥乏味。我也渴望参加比赛、赢得荣誉,于是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加练。然而,急于求成的我在一次训练中不慎落马,导致右上臂膑骨骨折,被送往积水潭医院治疗,医生为我安装了固定架,要求四个月内不能运动。那段时间,我每天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去训练,心情跌落到谷底。


d1478d2f-68b6-40a9-91ec-247c79141e16.jpg

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,我利用这段休养时间观看马术比赛视频,学习骑乘中的平衡技巧,了解大骑手的故事。通过观看《马语者》、《都灵之马》、《骏马奥斯温》等电影,我逐渐领悟到人与马之间的深厚情感。马是一种性格丰富的动物,敏感、勇敢、自信、好奇、坚韧、好动,它们的性格受遗传、环境和训练等多种因素影响。在与马的相处中,要学会尊重和关爱它们,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,同时理解它们的情感与语言,多倾听马的声音,做到人马合一的骑乘。就如马远远看到你时会用前蹄扒地,这是在和你打招呼;阴天时马会兴奋,听到声音会害怕;耳朵竖起则表明它不高兴。马是色盲,只能看到近距离的东西,但对红色特别敏感。作为骑手,理解这些“马语”,并与马共情,自然就安全了。

随着对“马语”的深入共情,我的伤也逐渐恢复。摘掉胳膊固定架后,我第一时间回到马场,重新骑上马背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自己真正爱上了这项运动,它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随着训练的积累,我从一个马术小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骑手,成为北京市马术障碍运动员,能够轻松驾驭110级别的障碍,并在多项马术比赛中获得了荣誉。

学习马术的过程也是我个人成长的过程。我学会了坚韧和爱心,这些品质对我的学习也产生了积极影响。骑马占据了我大部分的课余时间,一些不良爱好自然被摒弃,父母对此非常满意,也不再限制我使用手机,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,常常一起讨论马术、观看比赛,马术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话题。

我还不定期的去郊外和马磨合、让它放松,也因此认识了许多马术上的伙伴,他们在赛场上敢打敢拼的精神影响着我,也促使我的学习更加优异。在初升高时,我考入了101中学公立国际部英才班。这一切都离不开马术带给我的动力。尽管现在学习压力很大,我仍然每周抽出半天时间进行马术训练,努力在学习和马术之间找到平衡。

随着比赛的增多,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爱马“克拉”。克拉是一匹12岁的荷兰温血母马,已经陪伴我度过了三年时光,我们之间建立了稳定的配合,也发生了很多难忘的故事。

想知道更多关于克拉的比赛和训练经历吗?欢迎走进我的马术世界!


f78fdcde-8f66-4418-afd9-38fafe6699fc.jpg